目前分類:漢語news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央社╱中央社 2006-10-30 15:04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三十日專電)新加坡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黃根成,今天在新加坡第二十七屆「講華語運動」開幕典禮上表示,推動講華語運動二十七年來,華語已經成功取代方言,成為新加坡華族家庭的主要用語。

根據新加坡官方統計,一九九零年講華語的華族人口只佔百分之三十,到去年增加為百分之四十七;而說方言的華族人口則從一九九零年的百分之五十,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文熱在日本持續「不退燒」的最大原因,是一大批公司職員和在大學讀書的日本年輕人開始對中文「著迷」,這一點徹底改變了日本人僅僅喜歡中華文化或書法的傳統。目前,日本的中文熱正從老齡化轉向青年化、社會化。而目標較明確的學中文者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chinesenewsnet.com)

在京都的KSA國際公司總裁木下進對亞洲週刊說﹕「公司在中國業務不斷擴大,不學中文不行啊。」現在只要不出差,總裁木下就會和員工一起參加公司定期舉辦的中文學習班。像這樣「開小灶」惡補中文的公司在日本如雨後春筍。更有不少大公司把年輕的業務骨幹送到中國的大學進行中文短期培訓。(chinesenewsnet.com)

據最新的統計顯示,二零零四年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已達一萬九千人,其中進中國各大學的高達八千人。在所有日本人中國留學生中,選擇半年或一年學習中國語的有一萬一千多人。日本立教大學社會學部三年級大學生柴山實央告訴亞洲週刊,她於二零零四年在中國山西大學讀了一個學期的中文,回國後至今仍用功不止。青春爽朗的柴山說﹕「中文打開了我了解中國、喜歡中國的門窗。中國文化的深厚悠久,中國人的熱情直爽,還有口頭語的豐富幽默,都與日本完全不一樣。」(chinesenewsnet.com)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幼稚園 掀中文熱
記者王慧美/綜合報導 01/03 15:02

美國正興起一波學中文熱潮,而且學中文的年齡層越來越低,從幼稚園就開始了,甚至5歲小娃就能開口說中文。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 2005-12-09 12:44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八日專電)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鄭東興在華府表示,明年九月全美二千四百多所高中將同步開設大學華語及文化學分預修課程,美國大學理事會即將進行師資認證及教材編審作業,他呼籲僑社中文學校教師積極爭取教師資格,同時協助教育部編印適合美國學生的教材。美國華語教育台灣絕不能缺席。

正在華府訪問的鄭東興,昨晚與此間僑社各團體負責人三十餘人餐敘。席間曾就美國二千多所高中將從明天起開設大學華語及文化學分預修課程(AdvancePlacement Chinese and Culture Exam,簡稱AP),中國政府已積極介入,向美方表示願意提供五千名師資及相關教材,台灣方面應如何因應,進行熱烈的討論。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光新聞 2005-11-18] 「開拓大陸市場不會中文和英文﹐回家吧!」這是曾在上海工作的韓籍人士全永洙的肺腑之言﹐現在祂努力學習﹐準備歸國當個最賺錢的中文老師;而韓國企業龍頭三星電子﹐則擺明了不會中文的員工﹐就別想被外派到中國! 據臺灣
新一期《今周刊》報道﹐韓國﹐這個最接近中國市場的國家﹐學習中文風潮已經是全球最火熱的區域。 

就拿首爾大學﹙前漢城大學﹚來說﹐報名中文繫人數便遠遠超越其祂外文科繫﹐成為文科第一誌願﹐錄取率低到隻有四十分之一﹐競爭激烈;而中文補習班也在首爾大街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三個月一期折合新臺幣九千元的學費﹐居然仍是班班爆滿。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使用漢字,到去漢字化,再到回頭勤學中文,韓國人在中文世界進進出出,似乎又繞了回來。就語系來說,韓文和日文比較接近,與中文差距比較大。但因為有音無字,自古來借用中國的方塊字,直到偉大的世宗皇帝才創造了目前的韓文字。不過,和日本一樣,韓國人使用漢字的情形非常普遍,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年出現了兩種似乎相反的發展。一,自從標榜全用韓字、徹底去漢字化的《韓民族報》十幾年前出刊後,去漢字化與民族主義風潮相呼應,因而愈來愈普遍,現在很多人的名片上已經找不到漢字了。二,自從十二年前與中國建交後,雙方經貿交流愈來愈熱,眼看中國市場商機無限,學中文的人於是也愈來愈多。僑校裡韓國人比華僑多,中文系學生暴增,連中文補習班都一家接一家開,中文紅得不得了。這兩個相反的方向,其實不衝突。前者是彰顯民族主義,後者是實現功利主義。韓國人也一樣想賺中國錢嘛!小朋友學完英文上中文
下午五點,首爾市政府斜對面的「一二三中國語補習班」,湧進了許多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是先上完一小時英文課,再上一小時中文課。」一二三中國語補習班本部院長徐廷珍說。另一間教室裡,上班族同樣努力學習著中文。由於對韓國人來說,中文最困難的是四聲變化,因此補習班裡還有一間「瘋狂練習室」,讓學員可以拚命練四聲練到瘋。一二三中國語補習班在首爾已經有三個分院。一期一個月,總計時數四十個小時,學費十八萬韓元,折合台幣約六千元。教的是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字。目前並已在韓國航空、首爾市政府等二十多個機關開班。就讀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也明顯多了。建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永伯表示,該校外交系分中、英文兩科,以前念中文的學生只有念英文的一半,如今卻已經旗鼓相當,「這是五年以前做夢也沒想到的。」各大學紛紛開設中文系其實韓國學中文的人口一直有穩定數量,像延世大學教授韓碩熙的父親很早就認識到中國的重要,為了讓兒子贏在起跑點,十四歲那年,韓碩熙發現自己房間裡突然多了一個中國人。對方一句韓文也不會說,雞同鴨講的兩個人必須一起生活,居然逐漸也能相互理解了。如果要留學,以前要到台灣,但和中國建交後,南韓留學生紛紛捨台灣就大陸,目前在中國的留學生約有十萬多人。而韓國各大學也紛紛開設中文系所,現在總計約有一百多系所。報考漢話檢定的人數也迅速增加。韓國人學的教材簡體、繁體都有,隨各機構和老師自行選擇,像張永伯就拿李安「飲食男女」的小說版作為教材。至於台北駐韓代表處的華文基金會,則當然是使用繁體字教材。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熱-三千萬人學習市場一百萬名師資需求
徐仁全、楊翊真、李喬琚、劉名揚、林宏文 
co-brand logo
中國的崛起,華人力量的增升,中文已被宣告是21世紀的強勢語言。學中文的人愈來愈多,激盪
出一波全球性的大學習潮,觸發許多就業機會與商機,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台灣人,你的競爭力有多少?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熱下的中文學習潮系列報導(六)(中央社記者黃菁菁東京特稿)日本近來掀起學中文的熱潮,以英文教學為主的外語補習班紛紛加開中文班,大學生喜歡選修中文當作第二外語,上班族為升遷而進修中文,更有許多家長費心安排小孩進華僑學校從小接受中文教育,然而日人認知的中文幾乎僅限簡體中文。

  2002年版的「文部科學白皮書」調查指出,到海外留學的日本留學生人數約有76000人,其中有八成左右到歐美國家留學,近年有愈來愈多人到中國大陸留學,白皮書中引用中國教育部的統計指出,2001年時日本留學生已達到14692人。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加坡的華文水準在下降中,相信是大家公認的一個事實。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過,我們的華文基礎是否真的垮掉了?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無可救藥了?我們的華文教改是否真的只是在一味讓步妥協?在看似是一片黑暗當中,我們是否真的難以尋見希望之光?我想未必。當然,相較於中國港臺地區以及馬來西亞、日本和泰國,新加坡的語言環境有其特殊性,包括我們的種族比例、經濟“制約”,以及很重要的,我們對“母語”一詞在定義上的不明確性。但是,只要還有新加坡人在說華語,只要還有新加坡人不對華語厭煩,只要還有年輕學子願意攻讀中華文學,只要還有新加坡人敢到中國去(不論為了什麼原因),我們就不能,更不應該提出“華文的基礎垮了嗎”的命題。一旦這個根本性的問題被反復強調,並且最終迫使我們以“是”為答案,那麼我們連“亡羊補牢”的機會也沒有了,也無須再多說什麼。
對待改革應有積極心態
筆者週遭有很多朋友、親戚,常常帶著質疑的態度去看待華文教改。大家似乎一再認定,“少教多學”、“先認後寫”、採用更新奇的教學法、利用電子詞典以及高高豎起的“增加興趣”的旗幟,都是一種對華文水準的下降的“妥協”。 有人也質疑,這樣“急功近利”地去解決問題,是否會招致更可怕的、無法預期的負面影響。 然而,儘管我們應該質疑、批判,過多的質疑,並且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說實在話,只是會落入杞人憂天。 吳韋材先生提出了“覺悟性和自發性”,我個人認為是可取的。 但在這個之前,還有一個環節是我覺得有必要提一提的。那就是我們對“改革”的了解,以及對待它的一種心態。 從詞語結構的角度來說,改革改革,要“改”就要“革”。我們要“改”的是華文水準降低的局面,那我們要“革”的是什麼? 革掉填鴨式的語文教學,革掉那害了多少代人的過度的死記硬背,革掉以《詞語手冊》為基礎的“標準答案”的學習法,革掉華文背後那“老氣橫秋”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革掉那忽略課文內容卻處處打起“保留華族傳統”的做法,以及,革掉那對新華文課程和華文教學法的不信任。前面的一切,是我們的教育家、傳媒工作者等其他“靠華文吃飯”的人所可以極力完成的。但最後一項,卻需要全社會,尤其是那些有“雄才大略”的知識分子以及那些為人父母與將為人父母者,所必須共同努力的。
興趣的世俗化並非壞事 現實面前,以“激發興趣”為宗旨,有什麼不對?華文水準是否能回到它當初的輝煌時代,關鍵就在這興趣的培養。而且,這個興趣的“世俗化”,並非就是壞事,因為這比沒興趣來得有用。畢竟,當下年輕的父母輩,水準已是如此,就算學校裏的老師多麼努力,扭轉劣勢恐怕不是簡單的事。要使華文華語的大環境轉變,更需要大家運用這個語言,而其本質,不外還是興趣。 所以,請大家以開明的、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態度去看待我們的華文華語。不要再懷疑什麼了,把精力花在使你的孩子有興趣,讓他多接觸自己的母語。而且假設他不能愛華語,至少讓他不去對華語產生反感。
學校的老師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始嘗試正面看待教改了,現在需要的,是家長和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努力。此時,我們不需要多些的“落井下石”,而是必須把希望擺到桌面上來。( 文/陳煒雄)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永民 楊桃源

最近,某報對近兩年來該報刊出的所有《錯誤與更正》做了分類統計。在對這些文字錯誤進行量化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拼音輸入法”的錯誤率是“字形輸入法”的9倍。

統計顯示,該報20個月中因電腦錄入造成的錯誤共1896處,佔錯誤總數的50%左右。而在與輸入法相關的錯誤中,因“同音輸入”造成的錯誤,如“突破”誤為“圖破”、“重點”誤為“終點”等,共有1703處,佔90%;因“字形相近”造成的錯誤,如“緊”誤為“紫”、“租賃”誤為“租憑”等,共有193處,佔10%。鑒於這一統計的時間跨度長、範圍廣,且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其結果基本反映了拼音輸入法和字形輸入法造成中國出版物文字錯誤的比例。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五日電 
新加坡消息:此間《聯合早報》十五日報道,漢語水準考試的創始人呂必松教授明年將與新加坡的合作夥伴攜手,在新加坡創立國際漢語學院。
去年底,中國漢語水準考試已在世界三十四個國家一百五十一個考試點進行對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水準測試。這項考試自一九九零年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二十萬人參加,人數逐年攀升。單是去年全世界就有九萬人參加考試,今年人數更多。。
呂必松教授曾任中國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前身)院長,於一九七八年首次提出要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研究。一九八三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並連任四屆會長。一九八七年主持成立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連任三屆會長和兩屆副會長。他主持完成的“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於一九九零年透過專家鑒定,開始在中國及世界推出。於全世界學漢語的人數猛增,呂教授近年已研究出一套能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效率的教學法。。
他說:“目前學生須學習二千一百個小時,才能達到中級程度。我研究的新教學法,將只用六百個小時就能達到中級水準。”國際漢語學院除了培訓學生,還要培訓教漢語作為外國語的教師。呂必松說,新加坡國際漢語學院,就將以漢語培訓、漢語水準考試培訓、漢語作為外國語教師培訓、商務漢語和旅遊漢語等五項課程開始。他說,到國際漢語學院接受漢語作為外國語教學培訓的教師,學成後將能獲得中國頒發的“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證書”。所有教授都來自中國語言大學,都是有教導外國人學習漢語經驗的教授。新加坡國際漢語學院日後也將考慮開辦大學本科及研究院碩士和博士課程。 新加坡的國際漢語學院並非呂教授在中國境外建立的第一家,在印尼坤甸和三寶瓏已各建有國際漢語學院。。
呂教授說:“新加坡是國際大都會,在新加坡建立國際漢語學院後,將成為我們向世界發展的平臺。接下去,我們將以新加坡為基地,到泰國、韓國去成立國際漢語學院,逐漸向世界輻射。” 呂必松將於本月十八日和十九日在新加坡理工學院分別以“我們怎樣教華語”和“華語不難學”為題舉行講座。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尚禮/專題報導

昔日上海灘中國人說英語把「來」叫「康姆」、「電話」稱「德律風」,人們稱其為洋涇浜英語。如果今天有人要教上海老外認識當前中國最熱門單字,例如「qinliugan」、「hanliu」,(禽流感、韓流),這種英語算不算洋涇浜英文呢?可以確定的是,昔日上海灘老克勒(有class的人)的洋涇浜腔讓人笑話,今天負有對外宣傳任務的官報卻希望在滬老外能學學中國流行語。官報直譯中國流行語 有看沒懂上海官方英文《上海日報》近來開闢「Buzzwords」專欄介紹中國流行語。從十月七日起,這一專欄每周定期推出七個中國最新流行語。仔細閱讀,有些新詞和昔日洋涇?英文直接按字音翻譯沒什麼兩樣,乍看之下絕對讓人一頭霧水。例如,在中國神六成功升空、返回當周,專欄特別介紹「zhongguo yuhangyuan」。逐一拼音原來是「中國宇航行員」。為了表示和美、俄國太空人不同,英文解釋中還加上了「taikonaut」。其實後者也是中國人發明的新詞,目前已成為全球公認新英文單字。專欄直接音譯「宇航員」不僅多此一舉也是畫蛇添足。要說「zhongguo yuhangyuan」這類用羅馬式拼音搞出的英文實在算不上什麼發明。十幾年前在大陸搭火車,老舊車廂廁所旁水龍頭旁常見一堆英文字母,細讀之下原來是「生水請勿飲用」。海龜、海帶用語 解釋令人絕倒 專欄中的流行語雖然有敗筆,也有實用性很強的佳作。例如,最新一期專欄介紹的「haigui」、「haidai」,按字面讀為「海龜」、「海帶」,實際上前者指中國留洋歸國的青年才俊,後者指留洋回國後仍找不到工作的人。專欄中的英文解釋說,「帶和等待的待同音,因此海帶的帶有等待之意」。或許是專欄才推出沒幾期,加上是官辦報紙,有些所謂流行用語不得不帶有濃厚的黨和社會主義宣傳色彩。例如,「hongse luyou」指「紅色旅遊」、「baochi gongchandangyuanxianjinxing」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上海日報在推出流行用語的編者按中說,推出這一專欄是因為有許多讀者看不懂英文報上的新詞,此外就是為讀者介紹中國本土報章常出現的用語。為集思廣益起見,該報出重獎邀請讀者共同參與新詞創作。由此可見,「Buzzwords」從選材到翻譯有時很難滿足各方要求。上海最大英文報紙推出中國流行用語專欄,提供在滬洋人了解中國最新動態管道。去年,上海每年到滬外籍人士達二百萬人次,在上海常住的外籍人士達六萬多人。或許,官報有其一貫立場,但對商務人士及旅遊者而言,生活上的新用語要比政治教條來得實用。財大氣就粗 外國人不得不隨俗
今天上海官方報紙把中國流行用語字對字的轉成英語,和三十年代上海人學英文搞出洋涇浜沒兩樣,只不過今昔有別,今天是把中文轉成英文,不再是把英文硬套上漢語。語言主客易位,意味形勢轉變,其中有許多令人深思處。如今的洋涇浜英語有了新風貌,昔日上海洋涇浜(原為上海地名)則早已被填平,成為鬧市的延安東路。談起洋涇浜英文,在那裏排班的出租車司機說,「現在上海一些老外常跟我們說洋涇7996;中文」。這話加上上海日報推出流行語專欄,令人想起退休後回到上海常住的江澤民曾說過,「財大才能氣粗」。
source: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t-content/0,3546,110505+112005110600078,00.html轉貼台灣英文網:http://www.english.com.tw/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