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史老師,您覺得日本學習漢語的風氣盛嗎?日本的整個漢語學習環境如何?有什麼優異的條件?
史:日本是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學習漢語的傳統。只是在明治維新後,在脫亞入歐的指導思想下,迅速地由學習中國文化轉向學習歐洲文化,由學習漢語轉向學習英語、德語、法語、葡萄牙語;到了本世紀中葉,更由于美國文化的大舉入侵,漢語的學習才退到很低的水平。近二十年來由于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經濟上的表現特別優異,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影響下,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推動下,日本國內的漢語學習日漸升溫,並在九○年代中期以後達到最高峰。在三○年代時像倉石武四郎那樣著名的漢語學者,他下面的學生也只有兩三個。到了五○年代六○年代時像大阪外國語大學那樣以中國語為支柱學科的大學,選擇學中國語的學生還是很少,只有一個班二十幾人,而且英法德語學科的學生常常覺得他們可憐,認為不是一等的學生才去讀中國語。可是現在卻大大不同,大阪外大每年有一百多個學生,日間三個班夜間一個班;明海大學每年也要有八十多人,一部兩個班二部一個班。一般開設中國語學科的大學大體都是如此規模。最令人注意的是開設中國語學科的大學越來越多,新設立的以學習漢語為業務的民間私立學校更是雨後春筍,競爭越來越激烈;還有就是選讀中國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一個班七八十人是常見的事,許多大學招架不住,就只能增加班次和非常勤教師(臨時教員),這給許多在日的中國人增加了不少工作的機會。現在許多大企業都有本公司的漢語學校或漢語班,例如著名的伊藤忠商事,讀賣新聞社。沒有能力的小公司就派出職員去私立學校讀夜班。與此相配合,已經設立有五六家漢語水平檢測的機構;並且至少成立了兩個專門從事漢語教學研究的學會(分別由輿水優、相原茂領導),各個出版社也紛紛推出中國語課本和各類讀物。可以說,,日本國內學習漢語的風氣已經基本形成。
日本有學習漢語的傳統,在中學就開始學習一些中國的古詩和古文;漢語課程已經作為部分中學的課程,也已經開始作為大學入學的外語考試科目;日本有不少中國來的教員,有許多課本可供選用,大學里還有不少電化教學設備。整個環境應當是不錯的。但是與學習英語相比較,還是明顯地有許多不足之處。這主要是隱性的環境。例如:學習漢語主要是作為謀取利潤和工作的手段,而主要不是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即使有時是主要學文化,可是從企業來講,也主要是為了可以針對性地做生意。這是同學習英語大大不同的。日本對美國是崇拜,愛屋及烏,自然也就崇拜英語和英語文化。而漢語沒有這樣的優待。在日本到處可見運用英語,但卻很少見到使用漢語。這是很不利于學習的。漢語主要是對外謀生謀利的工具而已。即使如此,公司招考職員還是把英語作為首要項目。其次,日本基本上沒有為了學習某種外語的外語角(corner),上課大都只是為了拿學分,下課以後就把漢語扔在一邊。]
如果說在日本學習漢語有甚麼比較好條件的話,一般都覺得是漢字和日本學生,其次是硬件設備不錯。日本使用漢字,這在心理上可以讓日本人對漢語有親近和容易學習的感覺,可以起一點幫助的作用。但是,深入下去就會發現,這種形似實異的漢字常常會妨礙學好漢語。而日本學生的聽話,其實也大不利于教學。的確,他們很聽話,上課不搗蛋,似乎很好教;可是他們不愛說話,不愛大聲練習,也不愛提問,很害羞,這又反過來大大地抑制了語言的應用性學習。這些對鞏固和提高漢語很不利。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