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介 |
注音[ㄐㄧㄝˋ] 通用[jie] 漢語[jie] 筆劃數[4] 部首[人] 國語辭典 |
係 |
注音[ㄒㄧˋ] 通用[si] 漢語[xi] 筆劃數[9] 部首[人] 國語辭典 |
be
connection
relation
tie up
bind
詞 |
注音[ㄘˊ] 通用[cih] 漢語[ci] 筆劃數[12] 部首[言] 國語辭典 |
works
phrases
classical Chinese poem
word
diction
新學生W總是愛問,什麼是"S"? 什麼是"V"? "O"? "A"? "AV"?...當然不是無厘頭的10萬個為什麼系列,只是不同於其他學生,W想知道的不是這是"主詞"這是"副詞"
,W想知道是被縮短前的單字,好對照英日字典裡的解釋。
中-英-日,日-英-中。每個字都要這樣循環去一次再回來一次可以繼續開始討論"S"之前的課程。
每個人接收的方式不一樣,50.60歲的學生總不能"自然地"理解字的意思,有點死板、有點過時翻譯教學法反而是"有效率"的方式。也有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於"我自己理解了!"那瞬間的成就感。自己踏出了理解的第1步,第2步、第3步,當然是輕易多了。
但是W不屬於1也不屬於2,思維還不致於僵化,但也不滿足於情境上面的理解。
理解了 我"想"睡覺。/我"敢"吃臭豆腐。/我"喜歡"上網。之後
還是非得要AV.是Auxiliary Verb ,Auxiliaryは補助の;補足の,Verbは動詞(略v., vb),AV. =補助の動詞。
這樣像朝聖電子字典的行為,剛開始我是抗拒的,也是令我沮喪的。學生是不是不理解我的解釋? 是不是我解釋的角度不貼合學生的思維? 好幾次面對頭低低手不斷的按著電子字典上的小按鍵的學生,我心裡是這樣的在問自己。
重複了幾次,我想這是W在理解後為自己輸入的"儀式",就像我一定要用鉛筆在每英文單字下面依發音畫上2橫3橫,不是聽的當下聽不懂,只是習慣依自己的儀式進行輸入。
上了W的課之後,在翻譯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的輸出的方式之外,我又多了一個作業要考慮- 學習者自我輸入的方式。
(這跟上面的 介 係 詞 沒有關係,只是介係詞3個大字讓我想到上課中"副動詞"的情境,不過當下我真是不知道AV的"A"是什麼字的縮寫
,介係詞3個大字都可以分開解釋。看來我應該跟W學學追根究底的精神,札實的基礎大概會離我近一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