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數激增,在華韓國人形成韓國社區

  長期以來,韓國人在國外生活工作最多的地方一直是美國,自1992年中國與韓國建交以來,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選擇在中國居住、生活和工作。中國已經成為韓國人在海外的第二大聚集地。據韓國有關部門和駐華韓人會初步統計顯示,目前在華生活、工作的韓國人大約40萬人,其中北京約有10萬人,山東青島7萬人,上海5萬人,沈陽3萬人,在遼寧大連和山東威海、煙台等地常住的韓國人也在5000—10000人之間。加上短期居住者,實際人數更多。據估計,到2008年,在華常住和工作的韓國人可能增加到100萬。

  隨著韓國人在華生活和工作的人數增加,在一些韓國商人或學生比較集中的地區形成了“韓國城”,如北京望京,大約有5萬韓國人在那裡居住。這裡有韓國式的醫院、商店、卡拉OK廳、啤酒屋等,韓國人即使不會講漢語,在這些地方也不會感到不便。在沈陽西塔地區的商業街上,閃爍著韓文的霓虹燈,雲集著幾百家韓國企業和韓式餐飲店,這裡有“小首爾”之稱。據稱,西塔街是繼美國洛杉磯韓國街之后,世界第二大韓國風情商業街。

  經貿加強,400萬韓國人靠中國生活

  金先生在一家韓國大企業駐華機構工作,一家人都隨他到了北京,孩子上學,妻子照顧家庭之余,常去打高爾夫球。韓國人愛打高爾夫球,許多在華的韓國家庭婦女在丈夫上班、孩子上學之后,就去打高爾夫。據說北京周圍許多高爾夫球場成了韓國婦女平時經常聚會的地方。她們在華生活也算其樂融融。

  李宗勛先生曾在某韓國企業駐中國上海辦事處工作。2004年6月,他在上海投資約4萬美元開了一家韓國風格的酒吧。如今酒吧越來越興旺,不僅韓國企業在中國常駐人員和韓國留學生經常光顧,上海本地顧客也越來越多,據稱月利潤在5000美元左右。韓國人充分利用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小資本進行創業,從事有特色的餐飲業,服裝、首飾、化妝品等零售行業,以及便利店、桑拿浴、美容室等服務業。李太俊先生在青島開了一家眼鏡店,他說:“截至去年,在青島的韓國個體工商戶有1000余家,今年又突然增加了100余家。上海和北京地區的韓國商戶也在大幅增加。”

  以上種種情況在居住在中國的韓國人中非常普遍。中韓經貿關系日益密切,是在華韓國人增多的重要背景和原因。中韓建交時,雙邊貿易才50億美元,2004年已突破900億美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已經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最大的投資對象國、最大的出口對象國。今年1月27日,韓國LG經濟研究院發表了一份題為《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的報告,立即引起了各方關注。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在韓國2250萬就業人口中,約有150萬人從事對中國的進出口業務,如果加上家屬,“則有300萬至400萬人靠中國生活”。

  中韓經貿關系日益密切,民間交往也日益增多。建交之初,韓國人每年訪華才幾萬人次,今年預計突破350萬人次,也就是說每天有約1萬人到中國訪問游覽。這些交流導致韓國對漢語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學習漢語成為韓國學生的熱門選擇,漢語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參加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人中,韓國人超過60%。此外,韓國100多所大學開設了中文專業。目前在中國留學的韓國學生近5萬人,接近外國留學生的一半。在北京,大學集中的海澱區五道口成了韓國人聚居的地區,估計在2萬人左右。許多學生家長為了照顧上學的孩子,在大學附近買房租房,自然在這裡形成了韓國人聚居區。

  文化相通,韓國人願意留在中國

  文化相近也是許多韓國人選擇在中國生活的重要原因。兩國不僅地理上相鄰,“一衣帶水”,“雞犬相聞”,更有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先生說:“重視家族的中國人跟外國人交換名片、確認對方姓名時,不難發現與自己使用一樣姓氏的外國人隻有韓國人。所以,中國人和韓國人往往一見如故、非常親切。”韓國人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並且完好地保存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韓國的公司裡,為了強調同事之間的團結,至今還引用儒家的各種警句,如“以人為本”、“正道經營”等。文化傳統方面的相通,使兩國人民之間更容易溝通。兩國國民間互有好感,為更多的韓國人在華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據今年6月10日韓日兩國媒體公布的一項聯合調查表明,90%的韓國公民不信任日本,而對中國抱有好感的韓國公民卻佔65%。另外,中國生活費用相比韓國要低得多,這也是許多人願意留在中國的重要因素。已經在沈陽居住10年的李潼國說,沈陽是東北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城市,氣候與韓國非常接近,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和韓國也基本一致,居住在沈陽西塔就和在韓國國內差不多。▲

  <<環球時報>> 2005年11月23日 第十八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